11月1日起香港9成以上学生打齐三针方可全日面授
教育局今日(30日)向学校发出加强防疫抗疫措施信函,表示决定在今年11月1日起提高接种要求,个别中学(包括特殊学校的中学部)如有意为全校或个别级别学生安排全日面授课堂,接种三剂疫苗的学生必须达到全校或该个别级别的90%或以上,否则学校必须于当日起进行半天面授课堂。
教育局今日(30日)向学校发出加强防疫抗疫措施信函,表示决定在今年11月1日起提高接种要求,个别中学(包括特殊学校的中学部)如有意为全校或个别级别学生安排全日面授课堂,接种三剂疫苗的学生必须达到全校或该个别级别的90%或以上,否则学校必须于当日起进行半天面授课堂。
https://www.fonfmedia.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eed06d7ded930e621bae1dadec874175.mp4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公布,今日(25日)新增4,130宗确诊,包括224宗输入个案。医管局昨日(24日)接获3名患者离世,分别1男2女,年龄介乎71至96岁,当中两人是院友。另多3间安老院舍及3间残疾院舍出现新个案;今日再多1,112宗学校呈报个案,来自649间学校,当中有8间学校的涉疫班别须停课一周。 输入个案方面,其中有129宗在机场发现,来自39个国家,77宗在检疫酒店确诊,余下18宗属完成检疫后于社区发现的个案。变种病毒方面,BA.2.12.1再有上升,上升至2.7%;BA.4/5则维持1.4%。 沙田医院外科病房一名男病人先前确诊,及后再发现3名病人、4名职员染疫,有关病房已暂停接收新症及探访安排。关表示,当局关注医院感染群组,所有医院员工要每日做快测,此外上周已安排要照顾较高风险员工,两周做一次核酸检测,过去已见到效果理想,可及时找到确诊个案,本周会扩至精神及疗护科病房,稍后会进展至前线人员都做核酸检测。 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医疗成效及科技管理)关慧敏今日(25日)表示,当局重视近期医院多个感染个案,由于社区个案多,变种病毒传播力强,确诊人士通常无病征,故难而检测确诊人士。 关慧敏指,局方已提醒员工提高警觉,尽量阻截院内传播,吁市民作配合,包括公院员工及病人已加强检测。除了每日快测,上周起较高感染风险的员工要每周两次核酸检测,过去一周效果理想,及时揪出确诊同事个案,相关安排今周起将扩展至精神科、疗养科病房。她又称,为配合整体防疫,将进一步推动前线员工核酸检测;病人入院第1及第3天同样需要核酸检测,如发现个案将即时隔离。 当局另同时研究减低探病人士将病毒带入医院的风险,如考虑加强核酸检测要求,例如院舍探访安排。关指,因医院出现不同感染群组,就探访安排仍在讨论阶段,会参考社署探访要求。她指收紧核酸检测要求或对家人带来不便,当有危重情况,会弹性处理。探访者可先做快测,再补做核酸。关称,之后如有新进展会再向公众报告,另明白探访安排对病人康复好重要,当局暂时没有一刀切停探访的打算,只是病房若出现感染群组,该病房探访安排会暂停。 张竹君公布,过去一日香港再增3人死亡,第5波累计9,259人染疫后死亡。关慧敏表示,新增的死亡个案包括1男2女,年龄介乎71至96岁,其中两人来自院舍。 3个死亡个案中,其一人为96岁女患者,并无接种新冠疫苗,本身患糖尿病、脑退化及血压高,她在亚博馆接受检疫,7月17日快速测试确诊,出现发烧呕吐症状,送院后血含氧量低,留院治疗,肺部情况恶化,需处方口服药,延至昨日(24日)不治。 另一人为85岁女患者,她与家人居住,无接种新冠疫苗,本身患糖尿病、血压高、心脏病及脑病化,并怀疑有肺肿瘤及转移,因不能进食而入院,发现肾石引致尿道炎,接受局部性手术后注射抗生素,留院期间发现确诊,因感染情况严重,昨日离世。最后一人为71岁男患者,本身患慢性肾病及柏金逊症,因尿道炎及跌伤而入院,住院期间检测确诊,处方口服药,惟情况反覆,至昨日离世。 read more
11月26日,外交部驻香港公署、香港特区政府、广东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对接新机遇,助力新征程”外国在港商界“云参访”大湾区活动在港举行。刘光源特派员在欢迎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大湾区建设成效显著,大湾区面貌日新月异,国际社会高度瞩目。举办此次“云参访”大湾区活动,旨在满足外国在港商界朋友考察、投资大湾区的热切期待,为国际社会打开一扇窗,展示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新成就、中国同世界合作共赢的新探索。 看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国决心”。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大湾区在对外开放这条道路上继续一往无前,从大湾区理财通等金融开放措施的落地,到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推进,不断突破藩篱禁区,不断刷新外界的想象。大湾区建设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机遇”。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大湾区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既有先发之利,又有地利之便,日益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全国五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在此诞生,数十家全球 500 强企业在此安营,国际优质资本在此汇集,越来越多优秀香港青年和国际人才在此逐梦,让“他乡”成“故乡”。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大湾区经济总量 2030 年将达到 4.6 万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投资圣地和掘金富矿。 看抢搭中国发展快车的“香港优势”。在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香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促成者的作用凸显。香港金融市场稳健、资本自由流动、法治环境和专业服务等显著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赋予的香港“三个中心”、“一个枢纽”定位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角色。香港正迎来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重要转折,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前,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香港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抢搭中国发展这趟高速列车,香港是不容错过的“车站”,打开大湾区这个大市场,香港是独一无二的“钥匙”。 刘特派员说,欢迎各国商会、企业代表在此次活动中随着镜头“眼见”“耳听”,探索前进中的湾区,丈量行进中的中国,“参”出新动力,“访”出新机遇。外交公署将继续秉持外交惠港理念,为特区服务,与港人同行,为香港发展繁荣提供助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商界朋友以香港为平台,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在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共享大湾区红利,共享中国发展的荣光。 read more
「五眼联盟」国家20日发表声明,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肆意抹黑诋毁,重复着他们一贯宣扬的陈词滥调。新华社昨日(20日)发表文章,表示这是「五眼联盟」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和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又一例证,也再次印证「五眼联盟」的色盲与弱视——它们无视踊跃投票的百万港人,无视「五光十色」的当选人,无视「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还沉溺在企图搞乱香港、「以港遏华」的迷梦当中,真是可笑可叹。 文章指出,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香港选民的踊跃和热情。12月19日,超过130万香港选民冒着疫情风险和寒冷天气,走出家门奔赴投票站。厌倦了「政治恶斗」的香港选民对良政善治充满期待,希望用手中一票选出真正为港人谋实惠、谋福祉的立法会议员。「我投票是为了选择一批能让香港变得更好的人……我是个爱国者,我只是希望和平与稳定,有好的生活。」美联社报道中引用的一位选民的话语,说出了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心声。整个选举秩序井然,过程畅顺,充分证明了什么才是人心所向。 文章提到,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此次选举体现了香港民主的五光十色。当选人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有讲普通话的「港漂」;既有曾担任过立法会议员、议会经验丰富的人连任,也有更多未曾担任过立法会议员的人参与其中,甚至有政治「素人」加入;从专业背景看,既有一批商界和政界精英,也有不少教育界、医护界、法律界、会计界等专业界别的翘楚。他们思想观念、政治取态、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可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前所未有的广泛多元。事实证明,香港的民主具有充分包容不同政见和不同政治派别的空间,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而是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各界人士参与香港事务,让立法会可以容纳更多元的声音,能更有效地落实各项经济、民生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香港整体利益。 文章表示,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新选举制度正本清源、筑牢屏障,香港确立了「爱国者治港」新秩序。2019年「修例风波」和区议会选举乱象,充分暴露出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安全性严重不足,使得反中乱港势力很容易通过选举进入特区管治架构,使得外部敌对势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干预香港事务。从香港国安法落实到选举制度完善,从制度上建构「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确保香港重回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守法有序的环境。经过此次选举,爱国爱港者依法当选,成为特区管治体制的一部分,立法会从此摆脱无限内耗空转的乱局,开启香港良政善治新格局。 文章提出,美西方势力在此次选举前后一再指摘选举无公信力和代表性,抹黑「爱国者治港」原则,暴露了它们「无法再利用选举漏洞扶植乱港代理人」的焦躁。试问,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殖民统治者赋予过香港民主吗?港人拥有过今天的自由权利吗?港人有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权利吗? 文章强调,事实胜于雄辩,美西方势力关心香港民主是假,插手香港政治、干涉中国内政是真;关心港人权益是假,妄图把香港当做工具是真;为香港着想是假,借机打压、围堵中国是真。然而,此次立法会选举的平稳有序表明,美西方的抹黑诋毁不会得逞,美西方的破坏干扰不会得逞,美西方的乱港制华「大计」不会得逞。看来「五眼联盟」不仅「视力」有问题,脑子也得换换了。 read more
政务司副司长办公室发言人表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今日(26日)快速测试呈阳性,正按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指引进行隔离。他昨日(25日)有上班,在工作时有佩戴口罩及遵守有关防疫措施,并每日进行快速抗原测试,最近亦没有外游纪录。 发言人表示,会为有关楼层彻底清洁和消毒,并遵照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建议,安排相关职员接受检测。 read more
电子消费券计划本月初向550万市民发出首笔2,000元,带旺消费市道,政府鼓励高官也应申请并消费。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昨日(8日)光顾鲤鱼门银龙咖啡茶座时,碰到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在场,形容他极受欢迎,「比(俾)市民围住影照、攞签名」,「最后,局长仲响应使用消费券请饮茶!」 柯创盛表示,邓炳强「真系好多Fans」,在二人饮茶、谈公共政策期间,「有市民过来影相、有小朋友过来玩,局长同大家打成一片。好多市民见到偶像都好开心。」 read more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昨晚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提出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香港与内地通关在望,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田北辰透露,铁路覆盖面上将「全面」通关。广深港高铁正准备恢复营运,路线不限于广州、深圳,亦包括北京、上海等。 田北辰引述消息指,当局正与内地铁路方面商讨,预计1月15日开始安排开放更多路轨。通关后将新增由西九龙站来往广州东站的列车,前往广州较繁华地区毋须再转乘其他交通工具。 read more
随着内地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本港日前亦放宽隔离令,社区隔离设施使用率逐渐减少。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今日(18日)表示,中央援建的8个社区隔离设施,除了竹篙湾之外,其余7个处于备用状态。考虑到疫情的最新发展,政府会积极考虑把已确定不再需要用作应付疫情的社区隔离设施,逐步有序转作其他非抗疫用途的可行性,以善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推动社会复常。 卢宠茂回应议员书面质询时表示,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方舱设施,已于上月移交特区政府营运管理。相关政策局、部门和医管局已经进行实地视察,为设施的安排作出合适准备。 read more
本港新冠疫苗接种计划自2月26日展开,昨日(23日)已是第210日。截至昨晚8时,政府已为参与计划的人士接种共约847.4万剂新冠疫苗,其中443.03万人完成第一剂疫苗接种,404.36万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 截至昨晚8时,过去24小时共有约3.37万人接种疫苗,当中约3600名市民接种第一剂科兴疫苗,约9200人接种第二剂科兴疫苗;约有4500名市民接种第一剂复必泰疫苗,约1.64万人接种第二剂复必泰疫苗。 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葵青区民政事务专员与多个地区组织合办接种新冠疫苗活动,昨日起一连3日在石篱社区会堂提供健康讲座、医疗咨询及即场接种的「一站式」服务,反应踊跃,单是昨日已有260人即场接种。聂德权在社交网页发文指,不同机构及团体正努力推动接种,例如乐善堂及保良局今日也为服务使用者安排接种;稍后会在玛丽医院、伊利沙伯医院及屯门医院设立接种站,为到专科门诊覆诊的长者,安排即时接种,并视乎实际情况,稍后在更多公立医院设立接种站。 read more
廉政公署专员白韫六今日(24日)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刚过去的选委会选举,廉署暂时收到6宗投诉,较以往的选举少,其中5宗裁定为可跟进,包括有人公开煽动他人不投票或投白票,已要求涉事社交平台负责人将涉嫌违法的资料下架。 他指,廉署在投票日有派人巡视票站及点票中心,检视「关爱队」等新措施的执行情况,没有发现异常,廉署在12月的立法会选举,将采取相同措施。白韫六指,廉署针对选举的执法行动,一定会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会考虑候选人的身份。 read more
政府早前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阐明政府为在港发展具活力的虚拟资产行业和生态系统而订定的政策立场和方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今日(8日)表示,政府已清晰表达对于全球从事虚拟资产业务创新人员,抱有「开放」与「兼容」的态度,政府与监管机构正研究推出各项试验计划,包括在金融科技周发行NFT、数码港元和绿色资产代币化,期望相关技术进一步在金融市场应用。 许正宇指出,本港拥有充满活力的金融生态系统,目前有逾800间金融科投公司,涉足移动支付、跨境理财、人工智能金融服务顾问、财富及投资管理等各个领域。他续指,政府重视创新技术发展,并在与金融行业和监管机构紧密合作,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包括完善金融基础、对外推广、推出资助计划、鼓励创新意念,和创造层位吸纳人才等。 另外,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今年2月再度联同数码港推出「在职金融从业员金融科技培圳计划」,全额资助本港金融从业员报读,同时向证券及保险相关从业员培圳项目提供资助计划,截至目前,已有逾2600名金融从业员参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