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建局启动重建2个土瓜湾海滨项目 总面积逾2万平
市建局启动两个位于土瓜湾海滨的重建项目,包括一幅位于土瓜湾道/马头角道的用地,以及一幅位于明伦街/马头角道的用地。市建局今日(7日)起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公布期,职员正作冻结人口调查,以确定单位数目和了解楼宇使用状况。 两幅用地毗邻土瓜湾避风塘,土瓜湾道/马头角道地盘总面积约8760平方米,明伦街/马头角道地盘总面积约11430平方米,现有楼高分别6层及8层,楼龄41至63年。市建局估算受影响业权合共约930个,受影响用户约1500个,受影响地铺商户约100个。 市建局表示,重建项目的挑战包括只有约2.5米阔的海滨休憩处,码头及部分海滨被封闭,海滨停泊车辆阻碍行人连接性等。据悉,政府正在规划土瓜湾道由四线扩阔至六线行车。
百日咳重复感染风险高 曾祈殷吁成人优先及恒常接种疫苗
本港百日咳风险仍不可忽视,过去两年分别有22宗及2宗呈报。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近日表示,过去两年百日咳个案下降,可能是因市民疫情下戴口罩,阻截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由于百日咳患者可重复感染,他建议本港成人,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高危群组,优先及恒常接种预防百日咳疫苗。 数据显示,香港百日咳个案数字由2016年的31宗攀升至2018年的110宗。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王君玲指出,约四成半个案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均未完成百日咳疫苗接种;约四成个案为18岁以上成人,当中超过八成患者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 曾祈殷表示,感染百日咳后,抗体无法提供长效保护,患者可重复感染。此外,外国有研究显示,新冠患者中有一成至一成半同时感染百日咳,相信因为病毒感染后会出现细菌感染。 曾祈殷提到,目前本港儿童分阶段接种3剂包括百日咳的混合疫苗,之后再接种3次加强剂,虽然疫苗保护力会随时间下降,但绝大部分成人均无需再接种;而1957年前出生的人士,未受相关疫苗接种计划涵盖。曾祈殷建议本港的成人,尤其免疫力较弱的高危群组,优先及恒常接种预防百日咳疫苗。 王君玲指出,百日咳传播力比新冠肺炎、流感更高,在未有接种疫苗的人口中,1个百日咳原发病例可平均感染14至17人。百日咳不只是跟婴幼儿有关,50岁以上均属高危一族。
梁振英:大湾区融合为香港带来巨大机遇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今日(6日)在一个论坛上致辞时表示,大湾区融合带来新动力,为香港及其他城市带来巨大机遇,媒体或专业机构应该在大湾区城市设立分会,可解决港人暂时无法到内地等的问题。 梁振英说,大湾区城市一直主动及积极传递讯息,但相关资讯在香港没有受到广泛报道,资讯未传达到市民。他又说,应该了解到如果香港与内地未取消检疫等限制,两地的认知将有更大差距。
李家超:粤港澳互补互助有信心说好大湾区故事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6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视像致辞,他表示,有信心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能够互补互助,紧密合作,可以做得更多,一起共创新篇章,向全球说好大湾区故事。 李家超指出,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下得到国家强大支持。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具备市场主导和国际营商环境,会继续发挥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角色,和大湾区其他城市携手合作,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网络。 李家超又指,在创新与科技方面,香港与深圳合作,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行研究,新田科技城亦将会提供大量土地作为科技创新之用。香港亦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同一论坛视像致辞时表示,大湾区内地城市一直主动及积极传递讯息,但相关资讯在香港没有受到广泛报道,资讯未传达给市民。他又说,大湾区融合带来新动力,为香港及其他城市带来巨大机遇,香港媒体、商会或专业机构应该在大湾区城市设立分会,解决因检疫限制,两地暂时无法正常通关的问题。
李家超吁市民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政府防疫注射计划」和「疫苗资助计划」今日(6日)展开,医管局会分阶段在各公立医院及门诊诊所为合资格人士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发文,指他和政府官员都响应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呼吁市民、特别是长者及幼童等流感高危群组,尽早接种流感疫苗,保护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 李家超表示,新冠疫情至今2年多,长期的防疫措施令大家对流感免疫力下降;一旦患上流感,有机会引致严重疾病;若同时感染流感和新冠病毒,更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提前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比往年更为重要。
何柏良倡设指定诊所处理免针纸申请
警方早前以涉嫌滥发「免针纸」拘捕7名私家医生,政府及后宣布涉案医生签发的两万多张「免针纸」下周三(12日)起失效。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建议,政府应设指定诊所处理市民免针纸申请。 何柏良今日(6日)在电台节目表示,英国、澳洲及意大利等国仍实行疫苗通行证时,都是由指定诊所或医生发出免针纸,以避免不同医生专长不同产生判断不一致,认为香港可以参考。对于有病人以往可以在同一医生处取得免针纸,但近日却被拒绝,他认为可能是因为医生因应新的医学资讯出现不同判断。 何柏良又强调,社会对免针纸的讨论,应该集中在何时可以为暂时不适合接种人士打针,而不是如何取得免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