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长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香港发展纪实

新华社昨日(27日)发表题为《紫荆花开正烂漫踔厉奋发启新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香港发展纪实》的文章,全文如下: 丽日晴空下,金紫荆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隆重热烈的喜庆氛围洋溢在维港两岸。 2022年7月1日,香港将迎来又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这个消息振奋了香港各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始终关心着香港发展和香港同胞福祉,始终牵挂着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引领香港书写出同祖国一道走向伟大复兴的宏阔篇章。 (一) 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上潮落潮起,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激荡—— 180多年前,中国近代史在这里屈辱开端。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香港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 25年前,五星红旗在这里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香江。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祖国的怀抱中迎来发展新纪元。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这里开通。 这是港珠澳大桥(2020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来,亲自宣布大桥开通。总书记驱车沿桥巡览,登岛远眺,感慨万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这一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国之重器”,把香港和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进入新时代,如何让香港发展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论断。 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时,用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指明香港与祖国发展命运与共的奋斗逻辑—— “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相信,广大香港同胞对此也是念兹在兹的。我也相信,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广大香港同胞,一定会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18年11月12日,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都亲自谋划和推动了大量内地同香港、澳门的合作项目。2007年到中央工作后,我分管港澳工作,全面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港澳朋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 人们清晰记得,5年前,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香港视察。当时,港珠澳大桥还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总书记来到大桥香港段建设工地考察了工程进展情况。随后,他还考察了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情况。 总书记同前来出席庆祝活动的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会面时,关心地问道:“是坐船过来的吗?”崔世安回答:“是的,坐船要一个多小时。”总书记说:“等港珠澳大桥修好了,可以缩短到半个小时了。”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大工程给予肯定: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中央支持香港机场建设第三跑道,就是为了支持香港巩固国际航空交通枢纽地位,保持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正是那一次莅临香港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描绘出宏伟蓝图。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从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到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再到强调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香港更好融入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殷切希望。 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到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从逐步放宽香港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投资及执业限制到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按下“快进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极大催生着香港发展新动能。 翻看国家“十三五”至“十四五”规划纲要港澳专章,中央对于香港的清晰定位和科学规划跃然纸上。 十年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等出台;“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相继落地;香港成功举办六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市民从香港中环一家银行的沪港通广告牌前走过(2015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乘着国家发展的浩荡东风,风华正茂的香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书写着更多“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的精彩故事。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特别行政区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情嘱托、殷殷寄语。 (二) “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以充满深情的话语开启他为期3天的香港之行。 “此行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表达祝福;二是体现支持;三是谋划未来。”在机场面对记者时,习近平总书记真切地表达了他对香港发展的高度关注。 在香港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见证重要合作协议签署、考察重要基础设施、会见各界人士代表,亲身感受着狮子山下新的发展变化,也不断思考着“东方明珠”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他勉励大家“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 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深刻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迎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1997年至202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质增长2.7%,人均GDP翻了一倍。 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有力支持下,香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莫说关山多障碍,一枝一叶总关情。”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香港同胞的民生冷暖放在心上,不遗余力地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香港市民。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香港考察,在繁忙的行程安排中,专门抽出时间深入普通社区、居屋,了解香港普通市民生活、听取同胞心声。他说“我们都很关心香港居民的生活,所以到你家里来看看”。 5年前,10岁的利文喆与11岁的搭档陆瑞徽一起,为在香港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演唱了粤剧经典《紫钗记》的选段。总书记称赞他们年纪虽小,但演唱很到位,并握着孩子的小手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看到孩子们就看到了希望。” 如今,利文喆长高了、长大了。他拿出当年给习爷爷表演时穿的戏服,一件粉色底上绣有红蓝色团花的披风叠得整整齐齐。他说,虽然这件戏服小了,穿不进去了,但是习爷爷当年的鼓励,一直陪伴着他成长,见证着他在粤剧表演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进步。 “少年希望快乐成长,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壮年希望事业有成,长者希望安度晚年,这都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 “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 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惦念700多万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门推出一项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措施,为香港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全面取消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需办理许可的要求;在内地就业的港澳人士可缴存住房公积金,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在内地居住并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请领取居住证,在内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三项权利、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及九项便利,涵盖就业、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范畴…… 在上海市闵行区证照办理中心,民警在解答有关为香港居民办理居住证的手续问题(2018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来自祖国的支持,坚定有力。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香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挂念在心,多次明确指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抗击疫情。 “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给人温暖和力量,指引着香港坚定方向,排除各种纷扰,聚焦发展这个“立身之本”。 (三) 香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制度还需完善,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有待加强,社会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问题上还缺乏共识,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传统优势相对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香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沟沟坎坎。 如何爬坡过坎,推动香港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2017年7月视察香港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特别行政区新任行政、立法、司法机构负责人时,一番叮嘱语重心长—— “‘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无论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还是务实解决经济民生方面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困难,无论是加强对青少年国家历史文化教育,还是依法打击和遏制‘港独’活动、维护香港社会大局稳定,都需要大家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解决好香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根本是要厘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所在,也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展现出为香港同胞谋发展、创未来的切切深情。 2019年,受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香港长期存在的问题、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修例风波”中集中暴露出来。香港面临回归祖国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当年11月4日,在上海会见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依法制止和惩治暴力活动就是维护香港广大民众的福祉,要坚定不移。” 在关乎香港前途命运、关乎“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能否全面准确贯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政治胆略,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为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领航定向,一锤定音。 “近几个月来,香港局势牵动着大家的心。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怎会有安居乐业的家园!真诚希望香港好、香港同胞好。”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香港繁荣稳定是香港同胞的心愿,也是祖国人民的期盼。”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出台,为香港克服眼前困难、实现长治久安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2020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实现“一法安香江”,到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香港良政善治新局面,为香港各界集中精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造了基础条件。 202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举行。这是工作人员开始点票(2021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香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22年5月3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天朗气清。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切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 “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相信,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一定会展现新气象,香港发展一定会谱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四) 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搭载于着陆器外层平台的“火星相机”由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里,香港科研人员与内地专家共同研制了“相机指向系统”…… 中国人星辰大海的梦想里,有香港同胞重要的一笔。 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相关部门迅速作出部署,出台针对性举措、解决实际性问题,助力扩大和深化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投身香港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在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广大香港同胞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考察。在“前海石”边,他见到了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郭玮强。 “当时我有点紧张,普通话也不是很好,磕磕巴巴地介绍了自己。总书记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询问了我的详细情况。总书记的鼓励让我非常振奋,更加坚定自己在内地创业的决心。”回忆起当时场景,郭玮强记忆犹新。 如今,郭玮强的创业团队已申请了20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出了4款不同产品,2021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公司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不仅是香港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1年9月8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香港“少年警讯”成员郭宏晞,珍藏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2017年6月30日,在香港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新界元朗区的香港少年警讯永久活动中心,看望正在参加训练的香港青少年。第二年,郭宏晞和小伙伴们亲手制作了新春贺卡,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福,“没想到习近平主席在百忙之中会亲自给我们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里写道:“祖国和香港的未来,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希望你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学点历史,多了解点国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锤炼本领,早日成才,以实际行动服务香港、报效国家。” 放眼神州,香港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机遇纷至而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各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央惠港青年八条、特区青年公务员获送至联合国机构担任初级专业人员…… 这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拍摄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青年一代正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每个城市都留下香港青年逐梦的脚步,他们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与祖国、与香港同奋斗、共成长。 “自信好要紧,应该放开胸襟,愿望定会一切都变真。”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首香港歌曲寄语香港市民,祝愿美好前景。 紫荆花开正烂漫,踔厉奋发启新程。今日之中国,已经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清晰擘画出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新时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将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香港金紫荆广场(2022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香港,掀开新的历史篇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广大香港同胞团结齐心、共同奋斗,一个政治民主、法治健全、自由开放、包容和谐、繁荣稳定、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将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必将取得更大成功!

李家超:做老百姓最希望政府做的事 提高香港的安全系数

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日(30日)分别会见了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新华社今日刊发了专访李家超的文章,李家超说:“在已实现由乱到治、正处于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我希望建立一个关爱共融,有发展、有希望、有活力的香港,既联结世界,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同为香港开新篇”,是李家超反覆强调的愿景和信念。“第一是同,共同的意思。”他强调团队精神,政府要和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共同解决问题。第二,开新篇需要新态度,就是共同以结果为目标去解决问题。“问题很多,但每天解决一个,一年就有365个,积累下来就应该有成绩了。”“第三,香港的新篇就是希望在5年里创造一个有充分发展机会而且平稳、安全的香港,通过发展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 李家超的竞选政纲中含有四大纲要,包括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团结一致为民解困;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同建关爱共融社会,增加青年向上流动机会。这四大纲要是相互关联的。“我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坦言知道社会有不同诉求,但能把事情做好才最重要。“我上任之后会和团队讨论每个政策范畴内优先处理的事项。” 政府要做到有效施政最重要是做老百姓最希望政府做的事 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施政方针和理念。“政府就应该处理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他坦言,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政府要做到有效施政,最重要的不单是做自己以为对的事,而是做老百姓最希望政府做的事。”他举例指,“比如市民对房屋有较大诉求,所以我将房屋问题作为主责,从‘提速、提效、提量’几方面加以解决”。针对土地房屋的供应,他表示:“我一上任就会研究设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及‘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这两个组都会由司长统筹带领。” “特别是对于‘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我要求其在上任100天后就交出第一份报告,提出加快房屋供应的意见建议。”他说,自己在政纲中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也要尽快确定哪些项目具备可能性。对有分歧的事情,他觉得要“一步一步来”。 “我希望用行动解决分歧,用结果争取信任,以成绩累积互信。”他认为,不管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大家看法可以不一样,但有了互信,就可以把分歧减到最小,凝聚和团结社会的力量。 23条立法是宪制责任要提高香港的安全系数 他强调“对国家安全永远都要保持警惕,因为风险永远存在。”。他解释说:“尽管香港国安法基本上已经控制好最关键的一些风险,把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立法工作做好依然是我们的宪制责任。”他指,“我觉得要从方方面面做风险评估,评估之后做好预案,提高我们的安全系数。”对于美国此前对他实施的所谓制裁,他直言,“对这些无理制裁我嗤之以鼻”。他说,这其实更加明确说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我会坚定不移地继续维护国家安全,确保我们国家的发展利益”。 他说:“信任是一个很大的责任,但这个责任也是我的动力。”他指出,新选举制度下当选的行政长官有责任组建好一支爱国爱港的管治团队,带领香港社会共同努力,同开新篇。他认为,要释放“爱国者治港”的价值,就需要行政与立法在沟通和配合中,找出新的创造社会价值的方法。他说:“我和立法机构会用好‘爱国者治港’,创造有效的施政能力。” 他在专访中进一步指出,香港将用好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给的机遇,发挥香港的优势,作出更多贡献。他强调,用好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是贡献国家的关键元素。“‘一国两制’下,香港既是国家的一个特区,又是接轨国际的大都会,是一个独立的关税区。”他说,“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大湾区建设可以巩固香港的固有优势,并增加一些新兴的优势,贡献国家。 他说“固有的优势如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把这方面的优势做好做大,帮助人民币的流通。同时利用我们的融资风险管理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做大做强,这肯定是一个方向。”。全面发挥新兴优势也空间无限。他举例说,把香港建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就是新兴的优势,对香港有利,也对国家有利。 希望5年后“爱国者治港”深植人心 今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25周年。他希望,5年后,香港成为一个大家都觉得有活力、有发展机会、有希望和关爱共融的社会,有着深厚的国家情怀,“爱国者治港”深植人心。他说,“一个多元包容的国际性都会,一座可爱的城市,所有人都可以拥抱香港的优势。”香港居民将会健康生活,在学业上有发展,有创业的机会,少有所期、老有所依。对内地人而言,“香港是可以经常来看、还可以创业就业的地方,是‘一国两制’下有活力、多姿多彩和有很多发展空间的香港。” 对自己人生中十分重要的5年,他:“我准备好了!”他说“我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可以让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再放异彩。”

新华社专访林郑月娥:抗击疫情是头等大事把公务员送上前线打仗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目前阳性检测个案已超过50万宗,防疫抗疫形势十分严峻。 就如何更好落实特区政府抗疫主体责任,科学精准施策实现防控目标,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分析疫情形势和介绍抗疫政策的同时,对大众关切的问题也予以回应。 抗击疫情是特区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 连日来,林郑月娥多次强调将带领特区政府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尽快稳控第五波疫情。 林郑月娥在接受专访时说:「特区政府有60多个部门和18万公务员,要全部调动起来。一是必须要有斗争的精神,把病毒当成敌人;二是在打仗时要不断调整策略;三是要上下齐心。」 林郑月娥说,现在所有同事都知道抗击疫情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无论是参与支援病患,还是在社区隔离设施服务,都把公务员送上前线打仗。」 林郑月娥也承认,特区政府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比如在信息发布上。她说,这次抗疫战里,给老百姓提供准确资讯非常重要。要完善和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更加公开和透明,定期为社会带来准确权威的信息。 昨日上午,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上宣布将启动加强版新闻发布工作,除每周二举行行政会议前见记者外,她每日将联同一些相关局长交代工作进展,并澄清谣传和误会,提供权威信息。 「过去两年的疫情新闻发布主要是医疗机构,谈的是有关疫情的数字等情况。但现在已经在打仗,社会还需要了解食物供应和疫苗接种率等其他事。」林郑月娥说。 「尤其这一次疫情和以往不同,有中央的支持。」林郑月娥强调,中央的支持每天都要讲,让香港老百姓知道国家真的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当前香港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最大限度降低重症,最大限度降低死亡」。林郑月娥表示,政府吸纳了内地专家的意见,当感染程度已经比较广泛时,应该更集中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一些更需要的地方,确保香港市民特别是长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介绍,截至9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死亡达2656人,死者绝大部分是年迈的长者,年龄中位数超过80岁,大部分都有长期病患。 「老人家无论在家里、安老院里或已经进入医院,我们都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个人照顾。」林郑月娥说,未来的重点还是围绕老人进行。 昨日上午,林郑月娥公布了特别针对长者的分流和分层治疗多项措施。她指出,死亡的长者病患很多住在安老院舍中,政府已找到一些酒店,对在安老院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闭环管理,并在社区或托管中心安排护士查看长者病患身体状况,同时安排指定诊所和专门车队为居家隔离的长者病患服务。 集中调动医疗资源也是重要举措。林郑月娥说,要把一些相关个案集中在一些定点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扩大公营医疗系统里的相关病床。 「现在我们只有几千个病床是隔离治疗,在很短的时间要把这个数字增加到16000个,而医院管理局所有医院里的总病床才3万多个,相当于把一半病床都收治新冠病人。」她说,现在治疗是首要工作,让轻症尽量不要变为重症。 除了减少重症、减少死亡,林郑月娥说,希望能看到疫情较为平稳向下的时候,进行全民强制检测。全民检测要是一次不够就做两次,两次不够就做三次。但对具体执行的时机,她认为还要做综合考虑,并听取专家意见。 尽力把得来不易的设施用好 第二个由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设施新田方舱医院昨日交付特区政府。此前,中央援建的青衣方舱医院已于1日正式交由香港特区政府营运,并接收首批无症状或轻症新冠肺炎确诊者。 据了解,目前元朗潭尾、洪水桥、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粉岭等临时性社区隔离治疗设施(方舱医院)的建设,整体进展顺利。位于竹篙湾和启德的2个永久性社区隔离治疗设施项目也正在持续推进中。 林郑月娥特别感谢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设施,大大提升了隔离能力。「香港可能有高达7万个社区隔离的单位或床位。」 她认为,青衣方舱医院目前已利用得较好。对一些质疑入住率不高的声音,她解释说,方舱医院不是空间比较大的医院模式,而是小的个别的单位——1300个单位,每个单位里有3张床。 「现在的分配方法是,如果感染的人来自同一个家庭,就放到一个单位里。我们曾经安排过不同家庭的人进入一个单位,但发生了一些摩擦,所以很难3900个床完全都使用。」她说,「到目前为止能用的单位和床位都用得不错,以单一单位计算,今天能用起来的已经超过80%。」 对于方舱医院治疗和生活条件的疑问,林郑月娥解释说,这是一些临时的隔离设施,现在平均隔离时间大约5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希望香港市民能够配合。「当然在有能力时我们都会不断改善,像吃的饭菜多一些种类等。」 她说,最关键的是让这些设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一个交付使用的青衣方舱医院在一块约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用7天时间建了1300个单位,凭香港自己的能力肯定做不到。」林郑月娥说。 「我们肯定会尽力把这些得来不易的设施用好。」她说。 风浪过后,香港会变得更好更强 过去两年,香港成功抗击了4波疫情,但未能抵挡住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超强传播性。 林郑月娥说,这次抗疫战得到中央全力支持。「因为这次疫情的严峻性,真的是在检测、隔离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应对能力,只能请中央出手帮忙。」 林郑月娥说,中央真的是有求必应,对香港提出的要求照单全收。 「本来我们请的专家主要是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但中央看到我们的老人家比较多,死亡个案也不断上升,所以就派了一些治疗重症的专家,我们高度重视内地专家的意见。」她说。 「希望是一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希望的基础就是信心。」林郑月娥表示,过去几年香港经历了这么多风浪,都能在中央的支持下安然度过,「而且每次经过了大的风浪,香港都会变得更好更强。这次也不会例外。」 她说:「我相信香港的未来肯定会更美好,我也相信经过这次中央大力援港,香港人对国家的向心力肯定会更强。」 更强。」

新华时评:凝聚香港社会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心

近期,奥密克戎变种毒株造成香港新一波疫情暴发。对全港700多万民众而言,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抗疫方向,摒弃杂音、齐心抗疫,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香港5日单日新增351宗新冠肺炎确诊案例,是两年来单日新高。因应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蔓延态势,特区政府持续采取最严谨的社交距离限制措施抑制人流,同时大幅提升检测能力,以期尽快控制疫情。然而此时所谓“与病毒共存”的声音得到一些附和,“动态清零”则遭到了误解甚至歪曲。 “动态清零”是指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状态下,能够快速识别感染的发生,然后快速进行处置,有效管控和救治,切断其传播链。作为中国防疫政策的总方针,“动态清零”不等于“零感染”,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和有效救治是基本原则。经验显示,2020年4月至今,中国内地经历的疫情反复,都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遏制。 正在进行围封或强制检测的葵涌邨居民在进行检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对香港而言,“动态清零”同样是目前防疫抗疫及保护市民卫生安全的最有效方法。一方面,香港大部分病例和境外输入有关联,在这一点上“动态清零”对香港仍然适用;另一方面,香港疫苗接种率尚不够高,老年人接种率较低,放弃“清零”给社会经济和市民生命健康带来的代价将难以承受。而所谓的“与病毒共存”,不仅现阶段尚言之过早,科学上也不能给出结论,还将严重考验香港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更遑论与内地实施免检自由通关。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新一轮疫情暴发后,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按风险程度在不同地区采取“围封强检”“强制检测”和“愿检尽检”等行动,并将推行“疫苗通行证”等举措,以最大力量保护市民生命安全。日前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67.9%受访者认为坚持“动态清零”策略更符合香港社会整体利益。 正在进行围封或强制检测的葵涌邨居民在登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当此紧急形势,香港社会尤需凝聚共识,全面遵循“动态清零”的抗疫防疫方针。当务之急是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尽早找出传染源,精准进行医疗救治,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追踪,通过严密的社区防控建立起网格化管理,并努力平衡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 艰难时刻,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根源。经历风雨的香港从来不惧任何困境,正如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农历新年贺辞中所言,虎象征触觉敏锐、勇猛活力,好比香港人不失时机、迎难而上的精神,克服种种挑战,助力香港跨越“疫”境。相信在中央全力支持与特区政府更为坚决的举措下,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一定会得到充分保障,第五波疫情一定能被有效遏制和扑灭。

新华社:诋毁香港立会选举「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

「五眼联盟」国家20日发表声明,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肆意抹黑诋毁,重复着他们一贯宣扬的陈词滥调。新华社昨日(20日)发表文章,表示这是「五眼联盟」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和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又一例证,也再次印证「五眼联盟」的色盲与弱视——它们无视踊跃投票的百万港人,无视「五光十色」的当选人,无视「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还沉溺在企图搞乱香港、「以港遏华」的迷梦当中,真是可笑可叹。 文章指出,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香港选民的踊跃和热情。12月19日,超过130万香港选民冒着疫情风险和寒冷天气,走出家门奔赴投票站。厌倦了「政治恶斗」的香港选民对良政善治充满期待,希望用手中一票选出真正为港人谋实惠、谋福祉的立法会议员。「我投票是为了选择一批能让香港变得更好的人……我是个爱国者,我只是希望和平与稳定,有好的生活。」美联社报道中引用的一位选民的话语,说出了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心声。整个选举秩序井然,过程畅顺,充分证明了什么才是人心所向。 文章提到,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此次选举体现了香港民主的五光十色。当选人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有讲普通话的「港漂」;既有曾担任过立法会议员、议会经验丰富的人连任,也有更多未曾担任过立法会议员的人参与其中,甚至有政治「素人」加入;从专业背景看,既有一批商界和政界精英,也有不少教育界、医护界、法律界、会计界等专业界别的翘楚。他们思想观念、政治取态、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可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前所未有的广泛多元。事实证明,香港的民主具有充分包容不同政见和不同政治派别的空间,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而是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各界人士参与香港事务,让立法会可以容纳更多元的声音,能更有效地落实各项经济、民生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香港整体利益。 文章表示,之所以说「五眼联盟」是色盲与弱视,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新选举制度正本清源、筑牢屏障,香港确立了「爱国者治港」新秩序。2019年「修例风波」和区议会选举乱象,充分暴露出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安全性严重不足,使得反中乱港势力很容易通过选举进入特区管治架构,使得外部敌对势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干预香港事务。从香港国安法落实到选举制度完善,从制度上建构「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确保香港重回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守法有序的环境。经过此次选举,爱国爱港者依法当选,成为特区管治体制的一部分,立法会从此摆脱无限内耗空转的乱局,开启香港良政善治新格局。 文章提出,美西方势力在此次选举前后一再指摘选举无公信力和代表性,抹黑「爱国者治港」原则,暴露了它们「无法再利用选举漏洞扶植乱港代理人」的焦躁。试问,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殖民统治者赋予过香港民主吗?港人拥有过今天的自由权利吗?港人有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权利吗? 文章强调,事实胜于雄辩,美西方势力关心香港民主是假,插手香港政治、干涉中国内政是真;关心港人权益是假,妄图把香港当做工具是真;为香港着想是假,借机打压、围堵中国是真。然而,此次立法会选举的平稳有序表明,美西方的抹黑诋毁不会得逞,美西方的破坏干扰不会得逞,美西方的乱港制华「大计」不会得逞。看来「五眼联盟」不仅「视力」有问题,脑子也得换换了。

新华社:香港管治者要善用中央支援把社会矛盾与国家机遇连结

新一届立法会提名期今日(30日)开始,新华社发表文章,强调中央的支持是香港「攻坚克难的坚强后盾」,认为香港管治者及社会各界必须思考如何善用中央的政策支援,并把社会矛盾问题与国家机遇连结,解决各种难题,以实际成绩重拾市民信心。 文章指,香港管治者及社会各界应聚焦于如何善用中央系列政策支援解决经济、民生、房屋等问题,又认为管治者要把香港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密连结,以打破地域及思维界限、求新求变的管治新气象,逐步解决各种问题,望能造福市民并以实际成绩取信于民。 新华社强调,中央的大力支持是香港「攻坚克难的坚强后盾」,指香港靠着与内地和世界的连系,以及制度优势,造就今时今日重要的经济地位。又认为中央实施《港区国安法》,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助确保香港长期的繁荣稳定以及良政善治的根本,期望香港日后继续维护《宪法》和《基本法》,迎难而上、锐意求变。

新华社:选委会选举必须严守「反中乱港者出局」铁的底线

新华社今日(18日)发表文章,表示明日举行的选委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是香港新选举制度正式落地后举行的首场重要选举,标志着落实「爱国爱港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认为这是铁的底线,绝不容许触碰。 文章认为,选举安全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香港繁荣稳定的大是大非问题,进入特别行政区管治架构的人,必须是爱国爱港者,绝不容许任何一个反中乱港分子,通过任何途径和方式混进特别行政区管治架构,变成管治者。这个绝非高标准、高要求,而是对治港者最低限度的法律与政治伦理要求,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文章认为,只有严格守住「反中乱港者出局」这条铁的底线,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香港才有可能进一步完成由治及兴的关键转变,最终实现良政善治。

新华社:非法组织“民阵”解散大快人心反中乱港罪不可赦

在香港社会各界的持续声讨中,在香港国安法的强大震慑下,长期从事反中乱港活动的非法组织「民阵」今日(15日)宣告解散。新华社发表文章,称又一颗长期侵蚀香港的「毒瘤」被清除,又一只不断祸乱香港的「魔爪」被斩断,香港向良政善治再迈进一大步。 文章指出,「民阵」自2002年自我宣告「成立」以来,几乎集拢了所有香港反对派团体,其组织者惯常打着「和理非」「争取民主」旗号,兴风作浪,肆意乱港,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中乱港大平台。纵观其所作所为不难发现,「民阵」藉由各种名义组织的游行集会等活动,最终都演变成大规模的暴力、破坏事件。尤其是「修例风波」期间,「民阵」明目张胆鼓吹「违法达义」「分离主义」,煽动「黑暴」,打砸财物,教唆「私了」,瘫痪交通,破坏法治,无恶不为,将香港拖入「黑暴」深渊,至今令人心悸。可以说,「民阵」就是一个「诛心阵」「迷魂阵」,是这些年制造香港乱局的最大「黑手」之一。 文章还指出,「民阵」肆无忌惮践踏「一国两制」,危害国家和特区安全,损害国家和特区的根本利益。「修例风波」以来,非法占据、破坏立法会,损毁国徽,扯烧国旗,叫嚣「港独」,公然挑唆推翻特区政府……其目的是企图通过搞乱、瘫痪特区政府,上演港版「颜色革命」,夺取香港管治权,把香港变成外部势力颠覆内地制度、干扰国家发展的桥头堡,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特别是香港国安法生效之后,「民阵」依然企图组织非法游行等活动,继续为非作歹,公然挑衅法律权威。 文章特别提到,「民阵」自成立以来,并没有依法注册为公司或合法社团,一直是非法组织。「民阵」不仅目无法纪,还可能藏有诸多不可告人的罪恶秘密。比如「民阵」经常组织大型游行,背后的财力支持必定异常雄厚,其资金极可能来自外部反华势力。香港警方今年初已要求「民阵」提供资金来源等资料,但「民阵」至今闪烁其词,未能明确答覆,令人生疑。就在今日其所谓的解散声明中,「民阵」依然口口声声不忘呼吁「世界关注」,更暴露其有勾结外部势力之重大嫌疑。「民阵」长期倒行逆施、祸乱香港,市民声讨之声不绝于耳。随着香港国安法日益显现拨乱反正的强大威力,「民阵」召集人陈皓桓锒铛入狱,越来越多团体退出「民阵」,香港警方明确表示将查处「民阵」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的活动。作恶多端的「民阵」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不得不宣告解散。 文章强调,解散不等于认罪,也不等于可以逃脱惩罚。细看「民阵」的所谓解散声明,字字句句仍在百般抵赖,继续迷惑大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香港是法治社会,有关部门必定秉公执法,除恶务尽。负隅顽抗的首恶分子,必将难逃法律严惩。香港社会也绝不会允许相关势力改头换面另起炉灶,再次祸害香港,危害国家安全。 文章最后总结说,「东方之珠」再现辉煌,已成人心所向,已然势不可当。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巨大的威慑力日益展现,反中乱港组织陆续解散,让香港社会进一步增强了由乱及治的信心。再加上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反中乱港分子和伪爱国者必将被排除在特区管治架构之外。香港终将踏上良政善治的正轨,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必将得到更好地维护。「民阵」之类的跳梁小丑,注定会湮灭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之中。

梁振英FB转载新华社斥教协为毒瘤文章

内地两大官媒分别发表文章,指「教协」是毒瘤,必须铲除,令香港教育正本清源。全国政协副主席、前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31日)早上在社交媒体转载新华社有关文章,以及指出《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指「教协」有目的及有组织为反中乱港推波助澜。 此外,立法会议员周浩鼎今日亦在社交媒体发文,指「教协」长期反中乱港,透过荼毒教师,祸害下一代。当局应该及早正本清源,从头到尾彻查此组织,若查明有违法恶行,必须依法处理。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克勤今日(31日)在社交平台发文,指「教协」多年来所做的一切,相信公众有目共睹,在修例风波期间更公然鼓吹黑暴,对教师荼毒学生的行径却视若无睹,赞同新华社及《人民日报》文章的立场,教协必须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