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对国家首次在港选拔载荷专家致以由衷谢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日(2日)宣布正式展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首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选拔载荷专家,让香港市民有机会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香港特区政府2日晚发布新闻公报表示,对此感到无比荣幸,并向国家致以由衷谢意。特区政府亦正式启动初选程序,招募期由2022年10月6日起至2022年10月27日。 今年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国家在航天科技事业上近年不断开创先河,在航天领域跻身世界前列。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根基深厚,不少学者专家备受国家以至国际肯定。近年,特区政府大力支持本地大学进行与航空航天科技有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本地大学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助力「嫦娥五号」在2020年成功完成月表采样返回任务。 去年9月,香港科研人士和学生获邀与当时正在国家天宫空间站驻留的三位国家航天员进行实时通话交流,社会对此反应热烈。活动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关爱和支持,亦启发了很多香港学生对航天的兴趣。在港选拔载荷专家,正好让有志于航天事业的香港年轻人看到实现梦想的机会。 载荷专家为专业科研人员主要负责开展太空实验/试验研究、操作和使用太空实验设备、配合飞行乘组其他航天员开展站务管理等日常工作。特区政府将安排是次载荷专家的初选工作,进一步选拔则由内地有关方面进行。 初选将主要透过以下机构进行招募︰ (1)11间本地大学; (2)政府五所研究中心(包括汽车科技研发中心、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3)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园区内的科研机构/企业; (4)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局。 如有经上述以外的机构/企业报名,特区政府亦可予以考虑。 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一直积极培育更多的创科人才,务求为香港以至国家孕育出更多创科生力军,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国家是次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正好让爱国爱港的香港市民有机会贡献国家发展,一展抱负,呼吁符合基本要求,并有志于载人航天事业的人士踊跃参与。有关初选的详情可参阅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专题网页。  

孙东:香港的科研人才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级科技任务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今日(19日)出席「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活动并致辞。孙东表示,曾经让中国人上太空是每一个中国同胞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实现,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空并环绕地球飞行。 孙东指,过去这2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及瞩目的成就。航天员的每一次任务都盛载着全国人民的梦想,在太空的每一个实验和尝试都为国家航天事业谱写新篇章。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知识的普及,航天科技已经变得更「贴地」。现在,我们不但能与航天员实时对话,还能了解他们在太空的起居饮食。这些有趣的画面不单满足了我们对太空生活的好奇,他指,随着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激发了香港更多学生和科研人才对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 孙东说,特区政府一直透过不同计划向中小学提供资助,促进科普教育的推行,加强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及创新思维,为培育本地的科技人才铺路。随着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的科研人才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级科技任务,而如何把握机会装备自己,正是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希望香港的学生富有创造力,并鼓励同学在创科道路上多想、多问,多参与科创活动,挑战自己,多了解国家发展,拓阔眼光。。他相信有了这群创科生力军,香港必定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枢纽,为国家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孙东强调,航天员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一大步。希望香港的同学能以航天员为榜样,学习他们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勇敢追梦,带着梦想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亮,展翅翱翔,为香港及国家作出贡献。

习近平视察科学园盼香港贡献国家科技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日(30日)在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陪同下,视察香港科学园,听取相关官员和香港科技园公司汇报香港近年的创科发展和前景,参观一家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重点实验室并鼓励出席的香港科研人员和创科企业代表加倍努力。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向主席简介香港的科研实力和整体创科发展,以及本届政府在五年间投放超过1,500亿元所取得推动创科的丰硕成果。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其后简介在场展示的七项科研成果,涵盖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及工程应用范畴等。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感谢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将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助力创科发展和深化港深创科合作。薛永恒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分别向主席介绍新田科技城和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这两大平台,对接深圳科创园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使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主席继而参观香港旗舰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的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中心主任叶玉如教授介绍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推动神经退化性疾病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以准确诊断阿尔兹海默症,从而实现早期筛查和治疗,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结束视察前,习近平主席向30多名香港科研人员和青年创业者代表发表讲话,勉励科研人员、业界及青年,特别是对香港青年的关心,体现对香港创科的重视和肯定,对香港贡献国家科技发展的期盼。出席者包括在港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年科学家和研发人员及创科企业代表等。

香港举办首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吸引逾2.1万人参与

特区政府与贸发局合办的首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于前日(24日)圆满结束。首届论坛以跨地域、跨时区的线上线下形式,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网上同步举行,邀请逾70位来自世界各地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医学界科研专家,以及商界与投资领袖担任演讲嘉宾,透过18场专题论坛,从医疗、金融及科技等不同领域,深入剖析医疗健康产业最新科研发展及投资机遇。 论坛反应非常热烈,成功吸引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逾21,000名线上及线下与会者参与,并为投资者及项目拥有人安排共超过200场一对一配对会面,连系业界并缔造商机,同时凸显了香港医疗健康产业科研、投融资和商贸平台的优势。 主题论坛环节以“强韧迎变共塑可持续未来”为题,广邀全球商业领袖及医健专家,探讨行业极速转型的情况及相关的投资机遇,以及探讨如何携手塑造更具抗御能力的卫生系统,应变短期和长期的挑战。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 因此,未来不论产品的创新发源地是美国、欧洲、中国还是日本,都希望通过这种高效的全球联合研发,使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于大中华地区应用。他指出,必须作出改变以应对未来挑战。全球需要更多的医疗创新科技,同时需要以更迅速的方式结合新技术、数码技术、流动医疗设施和个人健康数据,从而改革现有医疗系统。 “医疗卫生政策对话”环节,则探讨了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首任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 在全球层面,各国领导人需要合作生产更多疫苗,并以公平方式分配予发展中国家,同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团结一致,合力为疫情划上句号。中长期来说,人类和大自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要全面思考如何整合解决方案。 在讨论环节“中国内地医健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前景与商机”,双循环的发展将对国家的医疗保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香港计划发展成为国际医疗枢纽,特别是透过北部都会区,将有助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协同效应,并为医疗保健行业提供庞大机会。  

薛永恒:本港科研可与大湾区业界互补

由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主办的「拥抱『十四五』 融入『双循环』」高峰论坛,今日(24日)上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在论坛表示,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下,例如借助深圳应用科研和制造业能力,弥补香港不足,推动整个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薛永恒指,本港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本地亦有5间大学位列世界100强,令本港科研基础良好,吸引世界尖端的科研机构来港落户,现时已有27间著名机构进驻科学园,与本地大学合作,进行医疗科学和人工智能研发。过去几年已有3亿4000万元内地资金,投入香港市场支持科研发展,他希望日后透过区内人才和资金流通,能够发挥好大湾区创科业界互通互补。